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
2025-04-15 10:00
来源:中国红十字会官方网站
在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西马街道江汉北路社区,斑驳的老旧楼栋间,一道道崭新的“爱心扶手”蜿蜒而上;楼下的博爱家园红十字服务站里,AED(自动体外除颤仪)、急救箱随时备用;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穿梭于社区街巷,为行动不便老人送医、为困难群体送去温暖……
这座老时光与新繁华交融的混合型社区,将“人道、博爱、奉献”的精神内化为可触可感的件件民生实事,书写了红十字助力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温情篇章。
把“爱心扶手”装在群众心坎上
“楼梯没有扶手,楼道梯层高陡,我们老年人上下楼困难。”2023年,江汉北路社区工作人员在走访中听到群众呼声。社区党委联合武汉江岸产业投资集团,将群众反映强烈的“上下楼难”问题纳入红十字博爱家园项目建设,在13个单元安装了269米“爱心扶手”。“自从有了爱心扶手之后,我们上下楼方便了许多。博爱家园为我们老百姓办了件实事,点赞!”居民周阿姨说。
社区内还建设了红十字健康小屋,配备AED、急救箱、健康监测一体机等设备,让社区居民的安全守护更加“触手可及”。
做车轮上的生命守护者
每周一、三、五清晨,江汉北路12号小区的居民总会看到一辆贴有红十字标识的出租车准时驶来。这是“刘可军”的哥红十字志愿服务队五年如一日接送雷爹爹就医的日常剪影。
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时,7名的哥自发组建应急车队,穿梭于空荡的街道,护送居民就医、代购药品,在城市的“暂停键”下守护生命通道。疫情后,这支队伍不仅没有解散,反而发展至30人,将服务重心转向社区特殊群体。
雷爹爹患重症肾衰竭需每周三次透析,家属因不会使用叫车软件屡屡犯难。“只要雷爹爹需要,我们随叫随到!”队员们主动揽下任务。即便多数人常驻武昌,坚持每周三次驱车20余公里跨江接送。
五年间,车轮碾过十万公里路途,也碾平了困难群众就医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2023年,的哥刘可军也获评武汉市“一城好人”荣誉称号。
举凡人微光点亮“博爱”星河
依托博爱家园红十字服务站,社区先后成立了蓝马甲急救队、法律咨询队等10支特色志愿服务队。红十字志愿者如同星火汇聚,织就了一张覆盖社区的人道服务网络:居民汪小梅母女相继患癌陷入困境,街坊邻里自发开展红色微基金募捐,一日内筹得近2万元善款;视力障碍者肖琴创办爱的音符志愿服务队,用100余场公益声乐课为残障群体插上音乐翅膀;赵燕侠一家三代四人志愿捐献遗体,以生命最后的馈赠诠释人间大爱……志愿者的身影,成为江北社区街头巷尾最温暖的风景。
社区的红十字工作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圆心,绘就民生服务的同心圆:重阳节车游长江大桥,让银发群体感受城市脉动;暑期儿童红十字急救课堂,为青少年系好生命安全的“第一粒纽扣”;党员骨干带头参与无偿献血,普通商户主动提供便民服务,居民自发成为急救知识宣传员……“这里的温暖,是扶手摸到的踏实、车轮转动的承诺、歌声传出的希望。”居民用质朴的话语,道出对博爱家园的认可。
当助人成为习惯、奉献融入日常,社区便不再是冰冷的建筑群,而升华为充满人情味的精神共同体;当“人道、博爱、奉献”的理念深植人心,社区治理便焕发出生生不息的人道力量。社区先后荣获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武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、和谐示范社区等光荣称号,从解决“一道扶手”的痛点,到培育“10支队伍”的力量,江汉北路社区用“小切口”书写了红十字工作参与基层治理的“大文章”。
戴杰 代定睿